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
編例
陳序
第一篇 易學導言/陳立夫
壹、 易之起源及其流派
一、 包羲氏創始
二、 炎黃二帝與三代之易
三、 由孔子至施孟梁邱三家
四、 王弼掃象導致漢宋之爭
貳、 易所探討者為何
一、 尋求宇宙間變易之法則(不易)使之簡易能明
二、 闡發宇宙萬有之生存進化原理──天道人道合德
三、 從象、理、數以明天地之化育
四、 從易之致廣大盡精微,知其與天地準而無所不備
參、 易為中國學術思想之根本
一、 儒家思想是來自周易
二、 道家思想是來自歸藏易
三、 墨家思想是來自連山易
四、 其他各家亦皆淵源於易
第二篇 易與天文/鄭衍通
壹、 概說
貳、 八卦與星次及時位之關係
參、 易經中所見之星象
一、 大川
二、 鼎與井
三、 龍、亢龍、六龍、群龍
四、 牛宿
五、 順女
六、 角
七、 心
八、 尾
九、 虎
十、 包瓜
十一、 魚
十二、 牀
肆、 日出、日暈、日蝕
伍、 結語
第三篇 易與數理/黎凱旋
壹、 緒論
一、 易數的本源
二、 易數的原理
貳、 太極的數理
一、 太極的意義
二、 太極的有與無之爭
三、 太極圓周
四、 太極曲線
五、 太極電子波及其他
六、 太極未知數(代數)
參、 八卦的數理
一、 八卦的本源
二、 八卦的奇偶律
三、 八卦鏈反應
四、 八卦方圓諸陣
五、 八卦方陣解析
六、 八陣圖解析
七、 八卦二進位(二元式數學)
八、 八卦乘方(二象式定理)
九、 八卦級數
十、 八卦籌算法
第四篇 易與兵略/安矜羣
壹、 兵之本
一、 兵道貴得民重將
二、 師必節之以法令
三、 將不內御必使專
四、 為將之道仁為本
貳、 兵之體
一、 計定備立
二、 蓄積養銳
三、 兵必以義
四、 兵勿妄動
五、 兵貴速決
參、 兵之用
一、 密軍機
二、 嚴戒備
三、 損利害
四、 知進退
五、 處危道
六、 握機勢
第五篇 易與音律
壹、 概論
一、 易經與音律之關係
二、 音律之沿革
三、 其他
貳、 音律之原理與法則
一、 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定律
二、 律呂與度量衡
三、 其他
參、 音律與大易之自然關係
一、 十二辟卦與十二律
二、 五音與五行
三、 音律與河圖數
四、 花甲納音與五音五行
肆、 結論
第六篇 易與醫道(一)/黃亮
壹、 前言
貳、 醫學之整體性
參、 陰陽與醫學
肆、 物理性醫學
伍、 神經活動與疾病(一)
一、 用腦
二、 情緒
三、 呼吸
四、 身體姿態
陸、 神經活動與疾病(二)
一、 氣之強弱
二、 寒冷之侵襲
三、 皮膚肌肉
柒、 物理性活動與身體之轉變
一、 陰陽失調
二、 陰陽調整
捌、 物理性醫學之用藥
一、 神經活動上下弛張之利用
二、 三焦(橫膈膜升降之利用)
三、 補不足瀉有餘
四、 疾病之轉變
五、 君臣佐使
六、 用藥與均衡
七、 不明顯之神經反應
附言
一、 塞熱燥濕
二、 五行
三、 易經之其他卦文
四、 養生
五、 展望
第七篇 易與醫道(二)/余梅隱
壹、 前言
貳、 易經的最高理念及其法則
參、 易經與中國醫學的理論體系
肆、 易經中陰陽學說的簡介
伍、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上的運用
陸、 五行學說的簡介
柒、 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上的運用
捌、 何謂五運六氣
玖、 結論
第八篇 易與筮法/周鼎珩
壹、 弁言
貳、 筮法最基本的根據
參、 怎樣的揲蓍和占斷
肆、 焦氏易林
伍、 京氏八宮
陸、 火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