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隨筆(亨集)
自 序宋真宗景德元年(一○○四),吳沙門道原,系釋迦以來祖祖之法脈,備錄其法語,名曰(傳燈錄)(景德傳燈錄),凡三十卷,為其後種種傳燈錄之嚆矢。而臺灣地區流傳的(新鐫希夷陳先生紫微斗數全書)與(十八飛星策天紫微斗數全集)兩本古笈,正是當代斗數命學的傳燈錄,百餘年來,絕大多數的種種斗數書籍,皆以之為嚆矢,內容不出其範圍。我就讀師大美術系時,曾潛心研究苦瓜和尚的書畫和題畫詩跋、畫論,一九七八年歲暮教學之暇,撰寫(石濤畫語錄一畫之研究),參加中國畫學會主辦首屆畫學論文徵選,次年揭曉,該文獲選為第二名。十多年來,對苦瓜和尚的畫理薑論,未嘗間斷研究,從其中得到很多啟示,其畫譜(變化章第三)云:「古者,識之具也。化者,識其具而弗為也。嘗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識拘之也。識拘於似則不廣。故至人無法,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蓋,有法必有化,化然後為無法。」「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夫,好古敏求,則變化出矣!」識,是一種準則;一種理念,一種認知;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可以供後人參考、效法的,後人藉由它,可以減少摸索的過程。但是後人如果死守著前人留下的成法,不知變通,反而會使與生具來的原創力受到蔽塞,也會局限於狹隘的範圍內,見識不多,難以開拓廣大的天地,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成功的人是能精熟成法,擷取它的長處,在最適當的時機、埸合來運用、最好是能融化它,隨著時代來加以增益、引申,使它以適合時代,又帶有自己風格的另一種形式出現。這才是「至法」。好古,是儘量吸取前人智慧、經驗的長處。敏求,是學習有方法,運用能隨時變通。學習斗數命理也是這樣的:必須有正確的認知和豐富的資料作為基礎,配合時代的腳步和社會型態的需要作實際的運用,才能使斗數命理成為指導、規畫人生幸福的方案。而學習的過程必須好古敏求 要能去蕪存菁;要能慎思明辨,也就是說要能夠大膽假設、懷疑,又要能小心求證;從批判(Critic)和印證中,導引出新穎而且正確的理念和方法,如此才能為古老的斗數命理輸入新血液,賦予它活潑的生命。破、譯古文,是我較擅長的,除了將訛誤、有疑問的字句訂正,將文句分
目 錄
自序
卷一 星情新解篇
卷二 賦文新解篇
斗數指南新解
斗數準繩論新解
發微論新解
太微賦總括新解
太微賦註解
增補太微賦新解
斗數骨髓賦註解新解
女命骨髓賦註解新解
卷三 格局與訣語篇
補遺骨髓賦註解
定富貴貧賤十等論
十二宮諸星得地合格訣
十二宮諸星失陷破格訣
十二宮諸星得地富貴論
十二宮諸星失陷貧賤論
定富局
定貧賤局
定雜局
古訣格局彙註
卷四 諸星入命限十二宮斷訣篇
引言
并言